先秦服饰:一般男子之服(一)


图:商代男子服饰

先秦男子的服装主要有深衣、袍、襦等,这些服装的主要特点都是上衣和下衣连体,右衽、窄袖,长至脚踝,腰间多有束带,也有衣长与坐齐的。有时也配合平顶帽穿戴。

深衣是战国时期盛行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服式,不论贵贱、男女、文武都穿它。贵族以深衣为常服,平民以深衣为礼服。此外,深衣还被用作祭服。


图:先秦时期男子着深衣

之所以称“深衣”,是由于深衣衣身较长,可以使身体深藏不露,故名。同时,深衣还取“深意”之意,这是因为深衣形制的每一部分都有极深的含义,比如早期下裳以十二幅裁片缝合,就对应了一年中十二个月 。


图:马王堆出土的直裾深衣

早期的深衣为右衽、交领、上下分裁但是上下缝合、不开衩。材料多为白色麻布,祭祀时则用黑色的绸,也有加彩色边缘的,还有的在边缘上绣花或绘上花纹。


图:深衣形制示意图(左为曲裾、右为直裾)

深衣根据衣裾绕襟与否分为直裾和曲裾两种款式,前者衣襟裾为方直,后者衣襟裾为弯曲,但是先秦时期主要以曲裾更为流行。


图:先秦时期男子曲裾深衣

曲裾深衣后片衣襟接长,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,经过背后再绕至前襟,然后腰部缚以大带,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,这被称为“续衽钩边”。“衽”是衣襟。“续衽”就是将衣襟接长。“钩边”应该是形容绕襟的样式。


图:出土的先秦时期玉人身着胡服

夏商朝时期,中原地区的汉族服饰主要以宽衣博带为主,到了战国时期,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装(简称“胡服”)开始逐渐流行起来。这种服饰的特点是短衣、长裤、革靴或裏腿,衣身紧窄,活动便利。


图:战国时期男子着胡服(画)

最先采用这种服装的是赵国第六个国君赵武灵王,他当时看到赵国军队的武器虽然比胡人优良,但是由于官兵都是身穿长袍,甲胄笨重,结扎烦琐,灵活迅速的骑兵很少,于是想用胡服,学骑射。此后,胡服开始首先影响中原地区的军服,慢慢地,这种影响逐渐扩大到了民服。

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《诗·秦风·无衣》中有这样的句子:“岂曰无衣,与子同袍。”其描写的是军队士兵在冬天共同合披袍服克服寒冷的情形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,早在先秦时期,袍服就已经出现。


图:马山楚墓出土的袍服(复原图)

只不过,那个时期的袍服只是作为一种内衣而存在,穿着时必须加罩外衣。其形制为上衣与下裳连成一体式,直腰身,长度过膝,一般有衬里,秋冬季的袍服有夹层,夹层内置御寒的丝絮。


图:河北平山战国墓出土的小玉人上身着襦下身着裙

西周以前主要为上衣下裳制,无论男女老幼的服饰,一律做成上下两截:一截穿在上身,称“衣”;一截穿在下身,称“裳”。


图:先秦时期的短襦

襦是指短上衣,即一种短式袍,为一般男女平时所穿,其长度一种齐腰,一种至膝盖。质料很粗陋的襦衣称为“褐”,为更贫穷之人所穿。


图: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“素纱襌衣”

襌衣又称“单衣”,是一种作为上层人士平日所穿的单层罩衣,多由麻、素纱制成。其形制为上下通裁,腰无缝,领口与袖口缘边。

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一件襌衣,长128cm,袖长190cm,仅重49克。这件襌衣用纱料制成,可谓“薄如蝉翼”,因无颜色,没有衬里,被称为“素纱襌衣”。

set 限制解除
x1
>
<
>>
<<
O
x1